在 5G 通信网络中,天线既是信号收发的核心载体,也是实现高速率、低时延、广连接的关键设备。随着 5G 网络从 Sub-6GHz 向毫米波频段扩展,天线设计面临两大核心矛盾:小型化需求(适应终端设备轻薄化趋势及基站密集部署)与信号覆盖能力(满足复杂场景下的稳定通信)。作为全球电子制造重镇,东莞的天线产业正通过材料创新、结构优化及智能算法融合,探索两者的平衡之道。
一、小型化与覆盖能力的矛盾根源
物理尺寸限制
天线尺寸与工作波长正相关。毫米波频段(如 28GHz)的波长仅 1 厘米左右,理论上天线单元可大幅缩小,但高频信号易受障碍物衰减,需通过增加天线单元数量(如大规模 MIMO 阵列)提升增益,反而可能增加体积。
多场景覆盖需求
东莞作为制造业城市,既有高密度的工业园区、商业区,也有城中村、郊区等复杂环境。小型化天线需在有限空间内兼顾全向覆盖与定向波束,传统 “一刀切” 设计难以满足差异化需求。
二、技术突破:从材料到算法的系统性创新

高频材料革新
新型介质基板:采用低介电常数、高导热性的复合材料(如改性陶瓷、液晶聚合物),在缩小天线体积的同时降低信号损耗。
柔性基底技术:东莞企业研发的柔性天线可贴合曲面设备(如手机后盖、汽车外壳),通过空间重构提升覆盖灵活性。
结构设计优化
超材料与人工电磁结构:利用超表面(Metasurface)技术,在毫米级厚度内实现波束聚焦与散射抑 制,典型案例包括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实验室开发的超薄毫米波天线。
集成化设计:将天线与滤波器、功率放大器等组件集成于 PCB 板,减少分立元件占用空间,如 OPPO 在东莞生产的 5G 手机内置一体化天线模块。
智能算法赋能
波束赋形动态调整:通过 AI 算法实时感知环境变化,动态优化波束方向。例如,东莞某基站天线厂商开发的 “环境指纹” 技术,可根据建筑反射、人群移动等因素自动调整波束宽度。
多模切换技术:支持 Sub-6GHz 与毫米波频段智能切换,在保障覆盖的同时降低功耗。
三、东莞实践:产业生态的协同创新
制造优势支撑
依托珠三角电子产业链,东莞企业在精 密加工、纳米级电镀等工艺上具备全球竞争力。例如,信维通信(总部位于深圳,在东莞设有生产基地)通过 LDS(激光直接成型)技术实现天线三维立体集成,体积缩小 40% 以上。
场景化解决方案
工业园区专网:针对工厂内 AGV 小车、传感器等设备的高密度连接需求,东莞某科技公司推出 “分布式微基站 + 阵列天线” 方案,在 300 平方米车间内实现无缝覆盖。
城中村覆盖优化:采用 “小型化天线 + 中继器” 组合,通过墙面贴片天线弥补传统宏基站的信号阴影区。
产学研深度融合
东莞理工学院与华为、广东通宇通讯等企业共建实验室,攻关高频天线小型化、多波束协同等技术。例如,联合研发的 “折纸式” 可重构天线,在折叠状态下体积仅为传统天线的 1/5,展开后覆盖范围提升 3 倍。
四、未来趋势:从 5G 到 6G 的演进
太赫兹频段预研
东莞部分企业已启动 6G 天线预研,探索通过超材料实现太赫兹频段(100GHz 以上)的有效辐射与接收,在更小体积内支持更高带宽。
能量与信息同传
结合无线充电技术,设计兼具信号收发与能量收集功能的复合型天线,进一步优化终端设备空间利用率。
结语
在东莞,5G 天线的小型化与覆盖能力平衡已不仅是技术命题,更是产业升级的缩影。通过材料创新、结构优化与智能算法的协同突破,东莞正推动天线从 “硬件模块” 向 “智能终端” 演进,为 5G 网络的深度渗透与未来通信技术的迭代提供关键支撑。